大本赢彩票app下载-大本赢彩票官网手机版下载

PAF专访 | 暨南大学郑晓君:创作永不设限!

作者:广州禾一展览策划有限公司 浏览: 发表时间:2022-07-27 00:00:00




素材来源 | 网络、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参展客户供图/现场图

前言

公共艺术是当代艺术呈现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强调与大众的深层互动,逐渐成为城市空间的精神,也是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正在探索的领域。围绕”唤醒公共艺术力量·彰显城市人文精神“的理念,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组委会设立了PAF访谈专栏,将定期走访公共艺术行业及其关联领域的工作者(如艺术家、专家学者、企业领导、协会负责人、设计师、空间运营者、建筑师、规划师等),来近距离地聆听他们关于公共艺术相关问题的理解、认识和思考。


装置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凭借其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与灵活性,如今已成为艺术界的宠儿,进入到了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收藏名单。那么,什么是装置艺术?装置艺术的发展历程又是怎样的?装置艺术如何有效链接作品、观众与空间的关系?带着一系列问题,本期PAF专访栏目邀请到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导师、艺术家郑晓君,她将从专业的角度,分享对装置艺术的理解。



PAF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PAF
郑晓君=郑


PAF:在开始装置艺术创作之前,您更多是从事架上艺术的创作,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您开始了装置艺术的创作?

郑: 艺术创作是一种精神表达,是对生活的观照与思考涉猎装置艺术得归源于我这些年专业的“杂糅”,工作与学习中不同领域的碰撞与融合。
我早期从事传统艺术创作,工作之后一直从事广告设计方面的教研。出于对不同专业和话语方式的思考,且或因身处新闻与传播学院,对于媒体、媒介会多一些思考,因此2013年开始进行了新的方向探索与尝试,2014年申请了学校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课程,并带着学生进行各种新媒体交互装置的创作,主办了首个高校新媒体艺术展和商场新媒体艺术展。后期博士研修设计学的文化遗产保护方向,更加关注空间的视觉修辞及艺术表达,同时因为教学关系对当代艺术进行了系统研究,著写《观照世界的二十面镜子——当代艺术形态与观念解读》,因此对艺术的表达方式更加开放。

▲郑晓君著写书籍《观照世界的二十面镜子——当代艺术形态与观念解读》


PAF:作为一名装置艺术家,您如何定义装置艺术?

郑: 装置只是一种艺术表现的手法与媒介,我从未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装置艺术家因为装置艺术本身就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达形式,很多装置艺术家也都是跨界的
装置艺术,确切地说是艺术家在特定时空环境里,将人类日常生活中的物质文化实体进行选择、利用、改造、组合、演绎,并赋予艺术性的价值和观念的艺术形态,简单概括,就是一种“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克莱因 《虚空》
创作时间:1958年4月28日
材料:裸露的展示柜,白墙陈列
地点:巴黎 艾里斯·克莱特画廊
创作概念:克莱因的《虚空》是在单色画的基础上朝着非视觉性、非物质性的观念艺术迈出的更远的一步。
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 1913—1960)看过展览后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一行文字:“空无充满着力量。

装置艺术是现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1913年,杜尚将一个带前叉的旧自行车轮安装在一个圆凳上,装置艺术由此起源。20世纪60年代是其蓬勃发展时期,各种各样艺术流派不断涌现,如波普艺术、新达达、激浪派、极简艺术、观念艺术、新现实主义、贫穷艺术、大地艺术和过程艺术等。经过短短数十年的发展,装置艺术已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时髦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1928-1987)波普艺术教父
观众可以随意触碰、在这些云朵中移动,成为最早将沉浸式的互动的理念引入艺术装置的作品。
“Silver clouds (floating pillows)”装置作品《银云》,1966年

装置艺术的产生和表现通常在室内环境,如果作品的呈现在室外空间,也常被归为“公共艺术”、“大地艺术”或“干预艺术”,但这些艺术类别间并没有明确边界,常相互交融和重叠。装置艺术的发展同其它艺术一样,亦受当下多种单一与复合的观念的左右,在内容关注、题材选择、文化指向、价值定位、情感流向、操作方法等方面,日渐呈现多元态势。比如,具有交互性的互动装置艺术会利用电子或计算机技术,并通过各种感官如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将对作品的一部分控制权交给观众。



▲《降天的南瓜之魂》装置图

▲草间弥生
结合波普艺术、极
简主
义、超现实主义、抽象主义,
艺术风格前卫,独特。
无限重复的原点引起无限自拍的欲望。


装置艺术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人将装置艺术进行了分类,包括“物派”、“造梦派”、“感知派”、“技术派”等。


“物派”强调物体、材料、媒体在装置艺术里的主导性作用,这种“物”有两类,一类是生活中的现成物,一类是艺术家创造的独一无二的物件。(杜尚的小便器确切说不属于装置艺术,但他大胆利用“readymade”,即生活里现成物,并将它命名为艺术品,这种理念影响了诸多装置艺术家。艺术家多是利用物件本身的文化信息、社会信息等传达思想,物件本身往往承担了“启发性”——唤起记忆的功能。


▲艾未未的大型装置作品“一亿颗瓜子”,其中只有3颗是他自己做的

“造梦派”视觉信息首当其冲,各种元素的安排都充满象征意味。这种形态是模拟或尝试制造一种类似人类的梦境,把观众引导至一种全方位、梦境般的、体验至上的环境。


▲798佩斯北京大火的 “花舞森林与未来游乐园” 新媒体展览

“感知派”需动用视觉感知和空间感知的结合才能最完整地感受作品更多时候艺术家会利用多种感觉和感官一起传递信息,视觉感知和空间感知是基本,有时也会加上听觉、嗅觉和触感。



▲Perfectly Clear (Ganzfeld), 1991

▲Perfectly Clear (Ganzfeld), 1991
美国艺术家James Turrell的作品,利用光创造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作品,巧妙融合光、空间与观者的认知,使每个观赏者有独一无二的体验。

“技术派”是在物理技术、新媒体、电子科技帮助下完成的,是目前发展最快、花样最多,也是展览中最吸引眼球的一支装置艺术流派。


▲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雨屋",不会淋湿任何人的雨


PAF:装置艺术同架上艺术有很大的区别,您在转变的过程中有哪些心得体会可以分享一下吗?


郑: 实际上, 装置艺术是对各艺术门类的开放性使用, 本身是对艺术分类的一种否定。装置艺术本身也是一直处在发展和转变的过程


上世纪60年代,青年一代艺术家的反叛精神从政治伸向艺术,他们藐视传统艺术分类, 无视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诗歌等人为设定的屏障,不受定义约束,随意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和材料,这促成了装置作为一种艺术门类的形成。在那个西方反叛的时代,装置艺术成为艺术家对传统美术博物馆进行抗议的手段;观众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绘画和雕塑带来的视觉感受,逐渐青睐能激活他们多感官的、全方位的艺术体验,而装置艺术恰恰满足了观众的这种体验需求。


▲《电子高速公路》白南准
“录像艺术之父”,激进的行为艺术家和先驱视频艺术家,涉足了音乐、戏剧、装置等多种艺术媒介

70年代装置艺术更接近观念艺术, 出现了社会意识强烈、政治倾向明显的作品,艺术家批评的锋芒直指社会问题。6、70年代的装置艺术已开始使用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的电视、录像和投影仪等,这些新视觉艺术手段, 探索以往传统视觉艺术手段无法触及的领域, 如不同空间观念、不同时空对人的心理影响等。8、90年电视和录像在装置中越来越广泛地使用, 涉及的题材也更加广泛,包括当代人生活和思想的很多方面, 如世界和平、多种文化、种族矛盾等。这一时期中国艺术家,如谷文达、徐冰、蔡国强、黄永砯等,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


▲《气象计划》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Deep Mirror》奥拉维尔·埃利亚松 大自然的造梦师

21世纪随着当代艺术的迅猛发展,装置艺术的前卫性、实验性、观念性甚至荒谬性都愈发凸显,并逐渐撼动了百年来在艺术领域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架上艺术。


科技的不断发展使艺术家的各种创意想法得以施展,也促成了装置艺术表现形式的绚丽多彩, 进一步多方位刺激观众的感官体验。装置艺术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逐渐为大众熟知与认可, 如今已成为艺术界的宠儿, 进入到了美术馆和博物馆的收藏名单。


装置艺术与生俱来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使其成为越来越受艺术家青睐的主要创作手,世界上各大美术院校纷纷开设装置艺术课程。这种转化是大势所趋也势在必行,因此,我在艺术实践中进行了更综合的探索和尝试,2014年开始进行新媒体艺术课程改革,并带领团队进行各类新媒体交互装置艺术创作。这种转化于我自身,首先是思想、观念和认知上的。而因装置本身的非常规性,在实践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学习和解决各种技术难点,尤其是在极具综合性、科技性的交互艺术中,需要解决跨专业(学科)、跨领域的不同问题,有时需要借助团队的力量。


郑晓君 “UP”新媒体影像装置 2014年
入选第六届“北京国际双年展”、“EAST AND WEST”意大利艺术设计展
作品是对一群山区留守儿童日常娱乐活动“高崖跳水”的表现,以多屏联动及倒放的形式阐释孩子们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PAF:装置艺术需要根据空间去设计,在您看来,艺术家、空间、作品、观众之间是怎么的关系?


郑: 装置艺术与空间环境密不可分,装置呈现的是作品和空间完整统一的体验,是观众与作品的对话,而不只是作品的单一展示,具有公共性逻辑艺术家、空间、作品、与观众应该是一个有机统一与有效联动的关系。在创作中,我们会尝试去建构作品和观众的连接点


▲莫瑞吉奥·卡特兰2011年古根海姆美术馆回顾展 《All》


公共艺术是一个庞大而综合的概念,强调公共性。装置艺术常作为公共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艺术家根据空间环境表达想法,让观众与空间场域发生更贴切的关系,作品也使公共空间产生更多意义。


一个文化多样性缺失的地方更需求这种艺术文化的刺激,在公共场域打造具有文化内涵与艺术品味的公共艺术,能有效地推动一个区域的精神文明建设


▲克里斯托 《被包裹的凯旋门》(The Arc de Triomphe, Wapped)


PAF:观看您的作品会发现每一件作品都有不同元素的使用,并没有艺术家常见的使用个人固定的风格、元素或者说突出个人艺术语言,这点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呢?


郑: 诚然,在大众媒体与消费文化盛行的今天,艺术家的创作会更加强调这种所谓个人艺术语言、风格、手法的塑造,提高作品的辨识度与传播性,尤其在视觉艺术中,符号化能形成艺术品的独特IP,如同商品LOGO一样,具有强烈的辨识度与国际化的可能。


但在装置艺术中,因为其本身的开放性,万物皆可用,我只是选择当下最适合或者最简便可得且环保可循环使用的材料,前期的探索性实验会尽量避免公式化、套路化、程式化的制作,更开放性的去尝试各种材料与媒介的可能,当然这种探索和试错需要更多的成本和精力,只是希望不是有意为之的“为符号而符号”,而是在不断实践中无意形成的“有意味的语言”当然,最主要原因是实践还不够。


郑晓君 《观》交互装置  2015年(“UP”广州市首届新媒体艺术展) 
该装置模拟虚拟电影院,制造真实而荒诞的效果。屏幕内的电影院“观众”与屏幕外的观众在两个不同的时空对视。作品外的观众并通过交互座椅装置被摄入装置单元中成为“电影院观众”的一员,与自己进行对视。


PAF:去年在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现场的展示中获得了很多商业综合体抛出合作的橄榄枝,您是如何做到商业和艺术之间的平衡?会为了迎合市场做一些改变吗?


郑: 一位做大型新媒体交互装置的艺术家朋友Tony经常感慨,“其实我们做展览开发的,最怕就是做着做着就把展览做成为迎合大众而把本身的初心丢失了。


艺术创作与商业制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本体与本位,是艺术家纯粹的“无用性”的精神表达,还是具有功能性的商品需求。


比较庆幸的是,可能我们的市场化没那么突出,所以还暂时不太构成这种苦恼。一般作品创作的初衷是表达想要表达的,而不是迎合市场需求,会更注重作品的艺术性。当然如果是商业艺术就另说了。


晓君及团队《生命之冠》交互装置  2021年
展于“2021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 现场
作品以光为媒介配合音效设计,诠释用废弃塑料袋打造而成的树冠的各种状态,通过感应观众的不同交互与连接方式,进行能量的传递与叠加,从而改变树的色彩呈现与生命张力。装置在无人进入时为熄灯的大自然白噪音状态,当感应到观众靠近时自动闪亮交互装置台,程序对单人单手、单人双手、双人单手、双人双手、三人单手、三人双手及六人以上模式进行了不同的光效与音效设计,表现森林、海洋、天空等大自然色彩,同时呈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状态。
(ZXJ新媒体工作室:郑晓君,詹镇业,陈晓宇,林春盛)


PAF:您希望透过这些装置作品向观众传达什么?从您自身出发,创作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


郑: 当代艺术会更多的关注当下社会的现状和问题的反思我希望通过装置的形式,尤其是互动装置的形式,让观众参与其中,成为作品的一部分,进行更深层的体验和感受,完成与观众的对话。


郑晓君及团队《淘气垃圾桶》交互装置  2020年 
作品打造一个拟人化的淘气垃圾桶,进行一场社会实验。当行人想投掷垃圾时会“逃跑”,行人走时会跟着走动、旋转;当观众打开垃圾桶想一窥究竟时会看到垃圾桶内无数个自己的镜像,同时装置内的隐藏gopro将记录观众的反应。
(ZXJ新媒体工作室:郑晓君,雷澍宇 叶家虹 刘畅)


PAF:接下来有没有新作品计划或展览的计划?


郑: 这是个好问题。

莫瑞吉奥·卡特兰2011年在古根海姆回顾展之后假装隐退……

“2022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也邀请了我们去做展览。

有些计划总赶不上变化,我可以假装了做了计划。


▲《路过》影像交互  2018年

作品通过影像呈现不同场景下与观众的互动,观众可以凭借身体的运动方向与速度控制画面中人物的动作。时间不可逆转,河水不会倒流,但通过科技的力量可以感受到这种时空的逆转,发现生活中的艺术美。
(ZXJ新媒体工作室:郑晓君,詹镇业,陈晓宇,林春盛)






2022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
2022年12月1日-4日
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
数字艺术
公共艺术/当代雕塑
装置艺术/美陈
建筑与环境艺术
美学空间
五大展区与您再相约

长按识别二维码
进入早鸟票购买

                                    
#更多信息也可添加官方联系人微信#
长按识别二维码添加好友





文章推荐
2023Urban Art Season -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Public Art Fair 11月17-20日 | 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呈现当代公共艺术生态 公共艺术,城市发展的新解法! PAF艺术库| 青年艺术家李基涛:五彩缤纷的童话世界 一座好玩的城市,会让你不自觉的放下手机! PAF现场 | 哇哈气模,给空间输入能量 活动回顾·论坛篇 | 第二期艺商往来精彩合集(2) 活动回顾·交流篇 | 第二期艺商往来精彩合集(1) PAF艺术库 | 90后艺术家王嘉成 PAF艺术库 | 黄鹿:赋予空间生命力的花艺装置艺术家 急需治愈力的时代,花艺装置将成商业空间破圈法宝 开幕现场|伊始之际——YPA100公共艺术青年计划在高德冬广场JAM SPACE开幕了! 新展明日开幕 | 伊始之际——YPA100公共艺术青年计划展 PAF专栏 | 全球公共艺术政策 · 德国篇 关于疫情下的艺术行业,我们替艺术从业者问了这几个问题! PAF专访 | 兰一:公共艺术创作需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发生关系 PAF专栏 | 全球公共艺术政策 · 西班牙篇 就在广州,一场好玩又出片的艺术展12月1日开启 PAF专栏 | 全球公共艺术政策 · 法国篇 艺商往来第二期 | 体验时代,如何打破艺术与商业的边界? PAF专栏 | 全球公共艺术政策 · 美国篇 PAF专访 | 青年艺术家D:艺术家的创作与空间、观众是一种动态协商的过程 专访 | 孙虎:公共艺术不仅是自然的艺术化,更是艺术的自然化 观点 | 数字技术为文化遗产带来了什么? 专访 | 潘奋:进驻大自然的公共艺术,将绿化变为文化 广州市规划委员会新成立建筑环境与公共艺术专业委 PAF专访 | 王中:公共艺术从来都不是妥协的艺术! 跨界联动 | “艺商往来”助推艺术与商业协同发展 公共艺术,构造新型乡村文化空间 广州落地湾区首个元宇宙政策、成立200亿元宇宙基金……产业有哪些新风向标? 数字艺术产业为什么在2022年集中爆发? 把公共走道“写”成诗,艺术家的脑洞太BIG了! 这位80后艺术家的奇思妙想,都在作品里了! 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大众对公共艺术发展有新要求! “颜值即正义”适用于艺术圈吗? 后疫情时代,如何借力公共艺术扛过“疫情大考” 山东卡尔 | 这些“魔性”的动态雕塑,神奇又“治愈” PAF专访 | 夏天:技术变革时代,公共艺术将释放更多可能 在广州,赴一场公共艺术之约! PAF访谈 广东建艺公共艺术设计院 | 公共艺术正在迎来发展机遇 整装再出发 | 2022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12月1-4日开启新征程 承载广州文化强市建设新使命,2021城市艺术季-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闭幕 不同维度看艺术 | 周末不想在家躺尸?来这里就对了! 全国首个公共艺术博览会今日启幕,5大主题展区联袂呈现“广州公共艺术时间” 论坛预告 | 「 城市开发中公共艺术的多重角色 」AART一间宅 × 广州国际公共艺术博览会

COPYRIGHT (©) 2017 广州禾一展览策划有限公司_版权所有.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使用企业微信
“扫一扫”加入群聊
复制成功
添加微信好友,详细了解产品
我知道了